我校无人机应用专业学生陆军同学接受新华日报采访:用“低空力量”喷洒希望,让田间地头满满“科技范”

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3-22浏览次数:50


(视频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邓宇轩)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聚焦春耕中的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推出“万象‘耕’新不负春”系列融媒报道,我校无人机应用专业学生陆军同学接受采访,全文如下:

    三月的麦田一片翠绿,微风拂过,麦苗摇曳。

    眼下正值小麦春季管护的关键时期,南京市高淳区陈福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麦苗的植保工作。

    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一阵风卷起地面的尘土,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预防病虫害的农药从喷口中均匀洒出,形成细密的雨雾,轻轻覆盖在麦苗上,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站在田埂上熟练操纵无人机的飞手名叫陆军,今年23岁,就读于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无人机应用专业,从去年7月开始在合作社进行毕业实习。在采访中,皮肤晒得黝黑的陆军自称飞行技能已经练得“炉火纯青”,他说:“飞机要飞得稳,要保持2米到2.5米的高度。作物长得不太好的地方,要多停留一会儿,作物长得茁壮的地方,要快速飞过去。飞行中还要根据风向进行调整,保证药能够均匀飘到叶面上。”

    陆军的同学杨麒麟来自山东农村,家里也种小麦。他感慨道:“过去一亩地要洒完这么多农药,需要4个人背着药箱忙半天。用无人机只要1个人2分钟就洒完了。”据了解,合作社共有5名无人机飞手,一天能够完成七八百亩的飞防工作量。

    用无人机进行农作物的植保、招聘大学生来做飞手,是陈福明农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蓉的想法。2023年开始,陈蓉代表合作社和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陆军和杨麒麟这些懂原理、懂技术、有冲劲的年轻人从校园走进田野,用学到的知识为“智慧种田”贡献力量。目前,陈福明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引进了十几台智能农机,应用最广泛的就是无人机。“关键是能够帮我们提升效率,让我们投入的成本获得更高的收益。”陈蓉说。

    在江苏,从小型家庭农场到大型国有农场,无人机已经成为春耕中不可忽视的“低空力量”。在盐城,江苏农垦黄海农场22万亩大小麦也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黄海农场抢抓农时季节,利用无人机开展撒肥和植保作业,满足大小麦养分供应,促进更多有效分蘖变成有效穗。

    江苏农垦黄海农场22万亩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黄海农场利用无人机开展撒肥和植保作业。

    据了解,无人机植保相比传统人力具有省工、省料、省时等诸多优势。民航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注册无人机126.7万架,同比2022年增长了32.2%,农林植保等传统通航作业保持稳步增长。

    科技和智慧改变了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为发展现代农业带来活力。

    如今,陈蓉盘算着为合作社引入更多新技术,她正计划在国内外考察,为未来发展“定制式”数字农场做积累。越来越多青年学子也看到了农业中的“大有可为”,“我希望能够把自己学到的新的知识和技术投入农业(生产)当中,使这些作物生长得更茂盛,硕果丰收。”陆军坚定地说。

    报道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5fcc402e4b097a9ce2371d3

编辑:金慧敏

审核:贺竞男

终审:张 玥 贺竞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