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媒体新华日报针对南京号卫星发射进行系列深度报道

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1-22浏览次数:113

    除了国家级媒体的广泛报道外,省级媒体新华日报也针对南京号卫星发射进行系列深度报道,全文如下:

    1172227分,搭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在火箭发射观摩区欢呼的人群中,有一群拥抱在一起击掌庆贺的年轻人,他们是南京机电 职业技术学院卫星工程团队的成员。他们参与研制的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南京号八一08星,此次随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一同升空,这是我国首颗由高职院校师生主要参与研制的科普卫星。

    一所高职院校为什么要造星?故事要追溯到4年多前。

    想造一颗星的梦

    在科教资源丰富、知名高校云集的南京,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并不起眼。其前身是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南京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和南京电子工业联合职工大学,两校于20064月合并组建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成为一所市属公办高职院校。

    学院现任党委书记、院长周庆礼记得,自己2000年来到这所学校时,全校仅有43位老师和20多 名学生。学校学科以工科类专业为主,但专业基础起点低,难以与同类高职院校竞争。经过10多年的艰难爬坡,学校在专业建设、招生就业方面有了一些起色,但始终没有走出低谷。

    “学校想走出一条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发展道路,但突围太难了!周庆礼坦言。学校2015年建立蓝岛创客空间,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打造全国首个高职创客校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如今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工作的该校毕业生杜昱萱,对创客教育记忆犹新。正是在蓝岛创客空间,他熟练掌握了激光切割和热转印技术,在校期间申请的国家专利不下10项,这些经历,成为我求职时的一块敲门砖

    机遇总是垂青有心人。2016年,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八一01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科普卫星工程得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市八一学校科普小卫星研制团队的学生回信中提到,希望你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将来更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给当时正在探索差异化办学方向的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带来新的启示。在不久后的一次校友聚会上,周庆礼结识了中国青少年科普卫星抓总单位——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周岫彬,交流中了解到航天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航天工程不仅需要科学家、设计师,也需要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他们就像金字塔的塔基,而这块恰恰是现在的短板。周庆礼发现,航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从普通蓝领工人升级为复合型应用人才甚至大国工匠。周岫彬告诉他,学生毕业后要一专多能,既要读得懂图纸,也要能够根据设计图把工件加工出来,并进行测试和装配。

    “缺人才,寻出路。航天是典型的高端制造业,而机电学院八成以上的专业和制造业紧密相关,我们能不能也造出一颗星?”周庆礼自此有了一个造星梦。几经努力,2019年,学校在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明确打造航天特色示范校方向。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签署协议,共建新时代航天工匠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2021424日,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南京举办。在中国航天大会产教融合与工匠人才发展论坛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相关负责人将全国应用型高校科普卫星工程的旗帜授予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那一刻起,造星梦终于不再只是个梦。该校在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指导下,启动八一08星卫星工程项目。

    造一颗星有多难

    在获批八一08星研制资质后,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立即成立工程指挥部,由时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的潘东标担任总指挥,周庆礼担任副总指挥,下设总体设计组,再细分为卫星平台设计组、卫星载荷设计组、地面应用设计组等,组织学校卫星、电子、机械、自动化、工业设计、通信等方面人才形成师生团队进组参与研发。

    蓝岛创客空间的优势此时得以体现。与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等专业相关的学生被选拔出来后,八一08星项目师生团队成员迅速扩充为30多人。科普卫星的设计图也逐渐清晰——装载我们的声音上太空音视频存储播发载荷,还要有天文相机载荷、光通信载荷,具备主动变轨和离轨能力。

    “由于没有现成经验可复制,学校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回想起合作造星的那段经历,周岫彬感慨颇多。卫星项目的过程管理十分严格,要参加多次评审会,每一次都像闯关。项目团队下定决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缺专业知识,我们就不断学习。卫星团队的黄威老师回忆道,这两三年来,卫星工程团队赴北京、长春、文昌参与卫星相关培训及研发,累计2662课时,不仅学习了卫星结构、热控、电子学、遥测、能源系统、载荷的全流程设计,还涉及卫星各模块测试、卫星联调等环节。

    20237月,八一08星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搭载实施方案通过评审。八一08星出征前,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其定名南京号。周庆礼介绍,南京号安装在货运飞船的后锥段处,择机释放后在距地面高度约360公里至380公里处按既定轨道运转,等待学校地面指令开展相关科普活动和科学实验。

    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正在校园内建设地面接收站和测控大厅,配置卫星测控展示及操作控制相关设备。当南京号运行到南京上空时,师生们可以上传下载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实验,并将相关成果转化为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素材。

    “造星的同时也在造

    对学校而言,造星也是造的过程。

    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把开展造星工程作为学校发展定位转型、学生培养方向转型的契机。20219月,学校新增卫星通信与导航技术专业,计划培养具备卫星导航定位终端操作与应用、北斗通信应用开发等专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成为全国第一批申报该专业并实际招生的高职院校之一。

    项目团队师生,更是在造星过程中历练成长。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科普卫星工程副总师王智尧对这一点感触颇深。20224月底,她作为总设计师,开始与项目师生团队进行线上接触。发现同学们甚至分不清卫星、火箭、分系统的关系,她只好从头开始科普。进入正式实验环节,她又带领同学们从模拟实验开始,一遍遍打怪升级,也见证他们的成长。宝剑锋从磨砺出,高职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肯定有差距。但专业可以学习,精神更值得培养,航天系统的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学习,最重要的是具备肯吃苦、愿意干、能沉下心来琢磨的品质。这个过程中,一颗颗未来之星将冉冉升起。王智尧说。

    为了让师生团队更扎实地练好基本功,2021年,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聘请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为产业教授,并在校内成立王曙群大国工匠工作站。

    王曙群带着同学们从拆解分装机械闹钟做起,再到3D打印、激光镌刻……“航天科技产品有其特殊性,对专业要求更高,往往都是单件小批量,需要我们更有责任心,因为如果得不到100分,可能就是0分。王曙群说。

    “王老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他身上体现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让我印象深刻。该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大二学生高家伟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多时候,一根头发丝一样的细节,都可能影响整个产品。高家伟牢牢记住王老师这句话,一次次工程实践课,让他变得更沉稳、更有耐心。

    加入造星工程,让同学们对于未来有了更多信心。我希望继续深造,首先就要通过专转本考试,学习更多理论知识。该校自动化工程系供用电技术专业大二学生孙宇涛告诉记者。航天的种子已然埋下,同学们的梦想更加远大。

    这是一颗启明星

    “造星梦圆,这本身也如同一颗启明星,引导着学校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

    “十四五期间,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将日趋成熟,航天产业急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航空航天产业纳入“2+6+6”创新型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壮大。

    “我们正在打造卫星产业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学校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实现人才共育。周庆礼表示,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更加坚定,一定程度上,卫星工程已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灯塔工程,将进一步引领学校专业建设更具深度、人才培养更有质量、产教融合更加深入。

潘东标在职业教育领域深耕多年,他对机电学院的造星工程作出这样的评价:“‘南京号的成功发射正是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一次成功实践。职业教育如何促进专业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不断革新的技术需要更多新时代的产业工人,高职院校作为产业工人的摇篮,要培养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技术人才。王曙群表示,弘扬科创精神的起点不应该是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而要更早。数字时代,新技术常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淘汰旧技术。要夯实我国实体经济的压舱石,制造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着创新创业热情的后浪。他们既要有老黄牛精神,又要敢于成为拓荒牛

    在王曙群的脑海中,有一张未来产业工人的画像:我们要做拿着扳手能够制造零缺陷产品的技师、张开嘴能够传承技艺的讲师、提起笔能够提炼总结创新的卓越工程师。

202012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他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手上有活,脚下有路——周庆礼用四有来要求学生,希望大家永远记住南京号腾飞的那一刻,那是梦想,是荣光,也是一颗永恒的启明星,照亮未来的路。

编辑:金慧敏

审核:王国珍

终审:张 玥 金慧敏


关闭